二、特殊活用之一——使动用法
  特殊活用是与一般活用相对而言的,特殊活用和一般活用都是我们杜撰出来的名称。特殊活用包括使动和意动两种情况,下面先讲使动。
  所谓使动用法,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,在现代汉语里,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内容一般要用兼语的形式来表达。例如:
  (1)狼的叫声使他十分惊慌。
  (2)让它更丰满一些。
  古代汉语里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内容也有用兼语形式来表达的,例如:
  (3)强本而节用,则天不能贫……本荒而用侈,则天不能使之富。《荀子天论》
  (4)齐使田忌将而往。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》
  但是这种兼语式结构非常罕见,尤其是上古汉语更是如此,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内容在古汉语中一般是采用动宾结构的形式。例如:
  (5)齐威王欲将孙膑。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》
  上述例(3)“天不能贫”可以算作“天不能贫之”的省略,也是采用的动宾结构而非兼语结构的形式。
  古汉语的动词、形容词和名词都可用作使动。

(一)动词的使动用法
 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,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,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事物施行这个动作,换句话说,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来的,而是使宾语发出来的。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,二者都能用于使动,而以不及物动词最为常见。
  1、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。
  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,当它后面有名词或者代词,形成“不及物动词+名词(或代词)”的句式时,这个动词就用作使动,并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组成了特殊的动宾关系。例如:
  (1)重为之礼而归之。《楚归晋知罃》
  (2)求也退,故进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《论语先进》
  (3)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《孟子告子下》
  (4)既来之,则安之。《论语季氏》
  例(1)“归之”意为“让他回去”,例(2)“进之”“退之”意为“促使他前进”“让他有所收敛”,例(3)“动心”意为“使心惊动”,例(4)“来之”意为“让他们来归顺”。
  以上是带宾语的。有时候可以不带宾语,一般是由于上面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已经出现而省略。如:
  (5)今以钟罄置水中,虽大风浪而不能鸣也。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  (6)操军方连船舰,首尾相接,可烧而走也。《赤壁之战》
  例(5)的“鸣”是使之响,例(6)的“走”是让它逃跑。
  2、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
 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,带上宾语后既可能是一般的动宾结构,也可能是特殊的即表示使动意义的动宾结构。换句话说,同样的“及物动词+宾语”这个形容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意义。比如:
  (1)浑邪王率众降汉。《汉书张骞传》
  (2)贼以刃胁降张巡。
  (3)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。《汉书张骞传》
  (4)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。《鸿门宴》
  (5)周贫且微,诸侯莫朝,而齐独朝之。《鲁仲连义不帝秦》
  (6)武丁朝诸侯。《夫子当路于齐》
  (7)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,死不恨矣。《史记韩非列传》
  (8)阳货欲见孔子,孔子不见。《论语阳货》

 
  上述四组,前一个都是一般动宾,后一个为使动式动宾,二者主客完全颠倒,意义也大不一样。如第一组例(1)是浑邪王投降汉朝,例(2)不是贼投降张巡,而是贼迫使张巡投降。同样为动词谓语“降”,前一个是主语施行这个行作,而后一个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。其余类推。
 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,还可带双宾语,其中一个为人,一个为事物,形成“及物动词+人的宾语+事物的宾语”这种格式,其含义是使人的宾语怎么样。这种带双宾语的使动用法,在理解上会造成一定的困难,不过出现得并不多。例如:
  (9)若弗与,则请除之,无生民心。《郑伯克段于鄢》
  (10)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  (11)诸人持议,甚失孤望。《赤壁之战》
  例(9)的“生民心”意为使民生心,“民”为人的宾语;例(10)的“负秦曲”意为使秦负理亏的责任,“秦”为人的宾语;“失孤望”意为使孤(我)失望,“孤”为人的宾语。

(二)形容词的使动用法
 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的使动也跟动词使动一样常见。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,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具有这个形容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,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。换句话说,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不是描写主语的而是描写宾语的。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,不带宾的句子是描写性的,属描写句,带上宾语之后形容词具有动词的性质,也变为叙述句了。例如:
  (1)于是梁王虚上位,以故相为上将军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
  (2)今媪尊长女君之位,而封之以膏腴之地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
  (3)下臣不幸,属当戎行,无所逃逸,且惧奔辟而忝两君。《齐晋鞌之战》
  (4)怀其宝而迷其邦,可谓仁乎?《论语阳货》
  (5)虽有天下易生之物,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。《弈秋》
  前三例主语出现,后两例主语没有出现。例(1)的“虚”是描写宾语“上位”的,是主语“梁王”使上位“虚”,“虚”不是描写主语“梁王”的,试去掉宾语
  “上位”,则在意义上大相径庭。其余类推。
  有时候,形容词用作使动之后没有带宾语,这是由于隐含宾语所指代的事物上文已经出现。如:
  (6)鼻大可小,小不可大也;目小可大,大不可小也。《韩非子说林下》
  “可小”是使之小,“可大”是使之大,隐含宾语“鼻”上文已经出现。

(三)名词的使动用法
  相对于动词和形容词而言,名词用作使动不太常见。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,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,使它的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,或者使宾语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关系。前者如:
  (1)魏王使客将军率垣衍令赵帝秦。《鲁仲连义不帝秦》
  (2)且夫天知桀恶而帝之夏,又知纣恶而王之殷。《潜夫论·释难》
  “帝秦”即“使秦为帝”,“帝之夏”(双宾语)即“使之为夏之帝”,“王之殷”(双宾语)即“使之成为殷王”。

(四)使动用法的翻译
  使动用法主要有两种翻译法:
  1、译成兼语结构,及物动词和名词使动基本上都适合用这种结构。如“武丁朝诸侯”译为“武丁使诸侯来朝拜自己”,“食之”译作“给他吃”,“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”的“王之”译为“让他当王”,“臣诸侯”译为“使诸侯成为臣属国”。
  2、译成动补结构,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使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用这种结构来翻译。如“动心忍性”的“动心”可译为“触动心灵”,“重为之礼而归之”的“归之”可译为“送他回去”,“活之”可译为“救活他”,“轻之”可译为“减轻它”,“固国”可译为“巩固国家”。
  应该提出来的是,尽管有些使动用法可用动补式词组来翻译,但并没有改变句子的使动意义。上古汉语中动补结构的词语很少,后来才逐渐推广开来。动补式对于使动式,是语言越来越明确清晰的表现,所以王力在其《汉语史稿》中说——“由致动(按即使动)发展为使成式(按即动补式)是汉语语法的一大进步,因为使动只能表示使事物得到某种结果,而不能表示用哪一种行为以达到此一结果。”他还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,如“正之”可以是纠正它,也可以是改正它、扶正它等,“死之”可以是杀死他、药死他,也可以是吊死他。显然,后来产生的动补式比使动式进步。
  由于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的形式表达兼语的内容,文字上比较简洁,所以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,如“严格考风,严明纪律”,“明晰产权关系等”。